(一)组织各基层站在候鸟越冬期间坚持每月开展逢八、逢三监测工作。多次组织开展了越冬水鸟定期监测、全鄱阳湖越冬水鸟调查等科研监测活动,特别是对大型水鸟的数量、分布和栖息生境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获取了诸多宝贵数据。在丰水期间,开展“大学习、大科研、大项目”活动,抽调基层年轻干部职工到机关锻炼,参与科研项目工作。今年我们还恢复了中断多年的鸟类环志工作,下设吴城和八字墙两个环志点,截止目前共环志鸟类400余只,并发现当地两种鸟类新纪录:冕柳莺、鳞头树莺。出版了《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监测年报》和《鄱阳湖鸟类图鉴》两书;发表了3篇国内有影响的学术论文;《白鹤—中国的第二长城》、《鄱阳湖-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两篇论文及“鄱阳湖科普教育活动”获得了第二届江西林业科普奖。
(二)与蒙古国有关部门签订了加强白枕鹤迁徙和越冬监测与研究的双方合作协议;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就开展鸻鹬类的监测与研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与清华大学开展了雁类迁徙研究;与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的合作研究进一步深入等。